近年來,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突飛猛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進程加快,信息技術正成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內生性變量。至“ 十三五”末,我國已初步建成教育信息化支撐體系,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育信息化融合發展關鍵技術體系與基礎設施體系,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國際視野的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發展實踐模式逐步形成。
一方面,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了“ 基本形成結構優化、集約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礎設施體系”的要求,為未來五年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疫情之下,“ 停課不停學”也顯著加速了教育信息化進程,廣大教師參與教育信息化融合的信念和意愿普遍提高,推動現代教育發展走向虛實融合的育人發展新階段。
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正視的是,從教育信息化融合實踐的常態化來看,其整體上還停留在多媒體教學的簡單應用層面,技術賦能的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體驗式現代性課堂教學樣態還停留在觀摩、示范性教研活動層面,技術支撐下的教學模式變革與教育管理體系的重構還未實現,信息技術支撐課堂結構性變革、推動教育信息化創生性發展的實踐路徑并不清晰,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的革命性影響還沒有得到充分彰顯。
此外,在局部地區,教育信息化融合進程已進入教育系統腹地,實踐中呈現的問題具有多層次、多樣化特征。比如,數字教育資源開發與服務能力不強,信息化學習環境、平臺建設與應用水平不高,一線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較強但信息化教學創新能力不足,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支撐跨學科教學融合的能力不足, 與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進程相配套的制度體系不完善, 甚至出現工具凌駕于目的之上的問題。還應注意的是, 伴隨教育信息化發展從技術驅動走向業務融合、機制創新、文化創生,也將會生成不少新問題。
總之,我們要冷靜地觀察當下教育信息化融合實踐進程,從教育信息化體系建構與全局發展視角審視有關問題。
在宏大的教育改革時代,如何真正實現“ 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的戰略愿景和發展任務?我們要追問一個基礎性命題,即教育信息化發展究竟是否為教師提供了可用性高、適切性強的教育信息化產品和服務,并打造了與此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基礎環境, 進而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應以這一視角為突破點,整體推動教育信息化愿景的進一步實現。 長期以來,數字化資源問題一直是一線教師希望解決的問題。近十年來的教育信息化進程,可以說是為教師提供信息化教學產品、工具與服務的進程,學科性的產品與工具不斷涌現,并且在支持教學流程重構等方面亦有所突破。但與此同時,學科教學App頻繁切換、過程性數據離散化丟失、教學流程剛性切割等問題也隨之出現。 為何會產生這樣的狀況?四重障礙阻滯了這一進程的發展——
第一,教育信息化管理體制是“ 買的人不管用”“ 用的人沒有話語權”,導致教育信息化產品與服務迭代進程不暢,教育教學需求難以有效表達為產品優化需求。 第二,教育信息化產品與服務生成面臨著教師抱怨產品可用性差、企業訴苦需求提取困難的雙難境地,未形成有效的、專業的需求機制與有效環境。 第三,教育信息化發展以“ 脈沖式”項目化建設模式為主,不能為信息化教學產品、服務的生成與優化提供迭代性支撐。 第四, 很多學校領導及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對教育信息化產品與服務的認識仍然停留在可見的硬件環境建設上,教育信息化需求粗放,建設水平低下。 因此,我們需要跳出對未來教育的憧憬,客觀冷靜面對技術賦能教師教育教學變革的實踐現實,回應“ 應用為王、服務至上”的關切,以教師和學生需求為中心, 圍繞高可用性、易用性和適切性教育教學產品生成、迭代、優化和有效應用主線,使信息技術切實成為賦能教育現代化發展及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力量。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科學把控進程。教育信息化是人的現代化,技術是變更教育實踐的中性力量,只有為廣大一線教師所掌握,并常態化、自覺性地將其應用于教學實踐,技術才具有真實的、向上的變革力量。因此,要對不同地域的教育生態、不同學校的教師需求、不同師生發展水平的課堂結構進行綜合評價,真實地反映出技術產品、工具與服務的應用水平,把控好教育信息化融合實踐進程的節奏。 第二,建構服務生態。要摒棄長期以來教育信息化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從根本上創生教育信息化服務發展的空間,建構服務準入、計量、計價和監管的全程治理機制,為教育信息化服務的生成與發展提供政策空間、社會空間和生存空間。圍繞課堂教學現代化變革的真實需要,面向教與學發展,提供層次清晰、種類多元、體驗便捷的教育信息化產品、工具和服務,并使之成為規范和引導行業發展的依據。 第三,深化技術體系。技術變革教育實踐不僅包括面向教師、學生的產品、工具和服務,還要求促進教育教學全場景數據的生成、匯聚、建模、分析與高層次的應用。要打造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 化學反應域”,進一步深化國家教育信息化支撐體系建設,促進技術與教育管理、教育科研等要素的融合,實現教育信息化發展從技術驅動到業務融合、機制創新和文化生成, 真正意義上推動學校變革和課堂教學現代化發展。 第四,探索要素重構。要打破課堂、學校物理視域的限制,建構時空、地域、機構、人等要素重構性的教育信息化融合實踐體系,打造區域性數字學校、云端學校,形成區域性網絡教研共同體,并通過跨校、跨區域的現代化教育實踐,同頻核心素養發展新課程改革進程, 圍繞課程、課堂、評價和成人成才時代命題,研發互聯網化的教學、教研和虛擬組織產品與服務,支持群智性、開放性實踐與對話。 第五,開展協同治理。在“ 互聯網+教育”賦能社會教育服務供給過程中,“ 教育質量”邏輯更為突出。但這一邏輯沒能得到清晰的引導,廣大一線教師仍然“ 平靜看”“ 冷靜觀”,教育信息化產品、工具及服務的需求工程生態較弱?!?互聯網+教育”治理應深層次包容自“ 十二五”以來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發展路徑的各種戰略設計,以科學、專業的視角開展治理,引導“ 互聯網+教育”進程科學發展。這需要教育信息化融合理論體系、政策體系和實踐體系的協同發展,特別是政策供給上更具現代治理特征。 第六,深化人才培養。伴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正越來越深刻地呈現教育變革實踐的發展前景。與此相對應,教育發展越來越面向核心素養培育的時代育人目標,學習方式走向深度學習、項目化學習、終身化學習等現代學習方式。要讓教育信息化產品、工具與服務作為聯結“ 技術”和“ 教育” 兩個知識域的中介,真正突破教育發展困局,需要具有跨學科、懂實踐、高層次的專家型、復合型專業人才, 必須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本文作者李玉順,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慕課發展中心主任、數字學習與教育公共服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來源:《教育家》雜志